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丹麥航運諮詢公司Sea-Intelligence近期發佈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空貨櫃運輸的佔比正不斷擴大,這一現象給全球航運業的效率與成本控制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此國內業界高階指出,這是貨櫃船運面臨的長期問題,早年台灣就有船公司在加入美國線後,錯估空箱回運成本,不到一年就收攤關門。
根據Sea-Intelligence專家團隊的研究,以標準箱(20呎櫃)海浬(teu-miles)為統計基準,計算了空箱相對於滿箱的運輸佔比。 結果顯示,目前全球貨櫃運輸當中,41%的運輸量為空箱, 而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僅佔約31%。
對於空箱運輸佔比不斷上升,總部位於巴基斯坦喀拉蚩的貨運代理公司Acumen Freight Solutions社交媒體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該公司指出,國家間貿易流動的不均衡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
在全球貿易格局中,部分地區的出口量遠大於進口量,而另一些地區則以進口為主導。這種貿易失衡直接造成了貨櫃分佈的不均衡,一些港口空箱堆積如山,而另一些港口卻面臨貨櫃箱短缺的困境。
國內貨櫃船公司退休高階回憶,亞洲與美國間的雙向貨載不均衡現象特別明顯,在1986年前後,我國在中東航線業績良好的嘉慶航運(CC LINE)進軍美西線,而該公司錯估回程空箱運輸成本,收的亞洲輸芝加哥等主要內陸城市貨載,運價訂得偏低,結果因為空櫃回運亞洲的成本太高,做不到一年就因為不堪虧損而收攤停業,之後多家新投入美國線的船公司記取教訓,開航初期都僅收運到美國港口的貨載,不敢收內陸貨。
空箱運輸會佔用寶貴的船舶艙位,消耗港口的裝卸設備、人力等資源,直接推高裝卸與運輸費用;從收益角度,每個空箱佔據的空間本可裝載能創造收入的貨物,相當於讓航運公司承受了隱性的收入損失,若空箱在港口長期過剩,還會引發終端倉儲成本飆升,甚至產生額外的滯期費用。
更值得關注的是環境層面,額外的空箱調配航程會增加燃油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上升,與全球航運業的綠色轉型目標相悖。據行業估算,空箱調配每年給航運業造成的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
原文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3047297#et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