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馬士基籲全球加強港口建設 我貨櫃港還有近五成空間可供未來需求
於 2025年11月24日 02:07:17 (11 次閱讀)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丹麥馬士基航運CEO柯文勝(Vincent Clerc)上周在香港的航運周論壇上,聯合多位業界高階,呼籲各國加強港口建設,以免成為全球貿易的瓶頸,對此國內海運界高階指出,目前我國港口貨櫃碼頭使用率僅在四到六成之間,加上多個貨櫃碼頭正透過改建提高運能,中短期內沒有設施不足問題。

業界指出,隨著全球貿易量的持續增長、船舶大型化的需求,以及氣候異常或罷工等問題,都會影響到港口正常作業,國際各主要港口都需要有較寬裕的空間,以因應市場變化與需求。

我國貨櫃裝卸量在今年1至10月共11,241,631箱(20呎櫃),年減2.17%,高雄港上半年在全球港口排名,自去年的全球第18降為20,台灣港務公司指出,我國與中國大陸貿易依存度高,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供應鏈移轉到東南亞,而東南亞深水港增加,兩岸貨載與轉口貨均衰退。

高雄港一年最大貨櫃裝卸估計在1400-1500萬箱之間,今年前10個月裝卸741.11萬箱,全年有可能跌到900萬箱以下,利用率約五到六成。台北港一年最大裝卸量在240-280萬箱之間,今年前10個月裝卸量為119.34萬箱,使用率低於五成;台中港年裝卸量最高可達350-400萬箱,今年前10個月裝卸126.67萬箱,利用率不及四成。

而隨著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去年年底完工啟用,該港各貨櫃中心租家調整,相關碼頭進行航道浚深與設施更新,未來裝卸能量都將獲得擴充,另因船舶大型化,船舶一次進出的裝卸量大幅提高,使得碼頭效率也跟著提高,足以應付未來可能的成長需求。

柯文勝在香港海事周上指出,全球航運業雖以較強韌性應對了近年來的地緣政治危機與貿易摩擦,但當前全球港口網路建設嚴重滯後,已引發普遍靠泊延誤,船舶等待進港時間已成為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他指出,港口仍是全球供應鏈中最脆弱的環節之一。 最近的多次中斷事件表明,一旦發生堵塞,港口貨物吞吐能力無法快速回應需求變化,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發達國家船舶平均等待時間達6.4小時,發展中國家更是高達10.9小時。

他警告,根據當前投資趨勢,這一結構性失衡將持續加劇。供需差距正在迅速擴大。全球貨櫃船隊規模預計每年增長5%-6%,而按現有投資水準,港口吞吐能力年增長率僅為2%-3%。儘管各港口地理條件與運營模式各異,但容量不足已成為全球共同挑戰。

馬士基已通過旗下碼頭運營公司APM Terminals,宣佈對印度港口基礎設施投入十億美元升級資金,地中海航運與達飛海航運也相繼公佈了類似投資計劃。但柯文勝強調,必須制定協調的全球投資戰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非洲地區的港口與配套基礎設施亟待擴建。亞洲作為全球航運網路最密集的區域,正通過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的新建碼頭專案保持增長勢頭外,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多個港口還面臨無法適應新一代大型船舶作業的困境;美國主要港口正在不斷逼近其空間利用與作業效率的極限。

原文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3072303#ettoday



No.51, Lane 103, Sec.1, Shin-shen S.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03巷51號1樓
Tel:+886-2-2731-7056 / +886-2-2778-2499 Fax:+886-2-2778-3886
COPYRIGHT©2009 D & M LOGISTIC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笠井洋行有限公司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