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5 76 77 (78) 79 80 81 ... 131 »
最新消息 : 航運7月旺季 疫情影響運價小幅波動
於 2020年07月22日 09:12:43 (1538 次閱讀)

台灣新生報
【記者陳維強/台北報導】
2020年7月20日 下午8:08

航運市場七月進入傳統旺季,運輸需求整體應有恢復跡象,惟運價受疫情拖累影響,總體仍呈小幅波動。其中,美國市場七月運輸需求總體呈現上揚,美西南航線運力略增,美東航線仍有一定的運力控制措施,總體運力規模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供需狀況維持良好。近期上海港美西、美東航線船舶平均艙位利用率均在九成五以上,多數班次滿載。多數航商維持運價不變,少數有小幅上調情形,即期市場運價小幅回升。十七日上海出口至美西、美東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分別為二七九四美元/FEU、三三三四美元/FEU,較上期分別上漲○·四%及一·一%。

歐洲航線部分,上海航運交易所分析,歐洲地區疫情近期波動,生產經營活動仍逐漸恢復中,市場貨量穩中走揚,並出現個別加班船,但總體運力維持穩定。上周上海港船舶平均艙位利用率在九成五以上,多數班次滿載。市場運價總體穩定,個別航商則有小幅下調訂艙價格,運價小幅下跌。十七日上海出口至歐洲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九○七美元/TEU,較上期下跌一·四%。

由於疫情仍在南美洲肆虐,巴西等國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導致市場運輸需求疲軟,南美運輸市場仍處低谷。上海港船舶平均裝載率在九成左右,部分航商為維持貨量降價攬貨,即期訂艙價格再次下跌,十七日上海出口至南美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五百美元/TEU,較上期下跌七·六%。地中海航線上周裝載率情況略遜歐洲,多數航商維持原有運價不變,個別則小幅降價,即期市場運價小幅下跌。十七日上海出口至地中海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九四○美元/TEU,較上期下跌一·二%。

波斯灣航線目的地市場總體平穩,在傳統旺季運輸需求略現回升,上周上海港船舶艙位利用率約在九成左右,部分航商調漲航線運價,即期市場運價再次上揚,十七日上海出口至波斯灣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六七五美元/TEU,較上期上漲五·八%。

至於澳新航線,因當地疫情控制情況相對較好,近期出現反彈,運輸需求短期維持平穩。上周上海港船舶平均艙位利用率在九成以上,航商市場報價多維持不變,個別略出現下調,即期市場運價微跌。十七日上海出口至澳新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一○六八美元/TEU,較上期下跌○·七%。



最新消息 : 逾120艘閒置貨櫃船被召回執勤 旺季徵兆浮現
於 2020年07月22日 08:59:41 (1473 次閱讀)

台灣新生報
【記者周家仰/台北報導】
2020年7月20日 下午8:08

根據中國大陸相關單位引述,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表示,從自今年六月廿二日起,有超過一百二十艘閒置貨櫃船重新被召回值勤,顯示旺季徵兆正逐漸出現。

據Alphaliner統計,截至今(二○二○)年七月六日,全球閒置停運的貨櫃船有三百七十五艘,約一百八十五萬TEU,遠低於兩週前的四百五十三艘、二百三十二萬TEU,有近七十八艘貨櫃船恢復航行。

Alphaliner指出,閒置船舶運能自今年二月中旬以來,第一次降到二百萬TEU以下,代表市場有逐漸改善的跡象。該機構補充,近五十萬TEU運能恢復,顯示航運公司放鬆原本因COVID―19疫情所採取的「嚴格運能管理」,觀察出全球經濟在封鎖後開始復甦。

另一航運分析機構Sea Intelligence上週發布每週報告顯示,在歷經今年四、五月份劇烈震盪後,現在市場顯得相對平靜,需求不再像之前那麼低迷,市場從四月及五月低點中走出來,如何逐漸再次增加運能,但又不影響良好運價,帶給航運公司新的挑戰。

THE Alliance聯盟上週宣布,在七月及八月亞洲到北歐航行增加六千TEU至一萬TEU額外的船舶,以替代其臨時暫停的FE4航線;而馬士基及地中海(MSC)的2M聯盟也推出sweeper/Griffin service服務,以補償其AE2/Swan航線直到十月的停航。

船舶經紀人報告顯示,達飛輪船CMACGM最近決定,從今年七月底開始推出其新的RTA(Round The Africa)亞非航線,將使用十一艘四千二百五十TEU的船。為滿足預期需求,貨櫃船東爭相確定船舶噸位,此對目前為止低迷的租船市場無異是一項好消息,主要租船指數也隨著噸位需求回升同步上漲。

報告指出,規模更大七千五百至一萬一千TEU的船已經賣完,即使巴拿馬型四千至五千三百TEU的船,在市場上依舊活躍。

Alphaliner表示,在過去幾週,供應相當吃緊,在五月份COVID―19疫情高峰時,曾有將近五十艘船停運,截至七月十四日,僅剩十二艘巴拿馬型船正尋求重新啟航,承運人搶購這些主力船舶,以作為額外增加的運能。

由於需求激增,巴拿馬型船租船費率在過去兩週上漲約每天二千美元至九千美元,這也顯現在日租金提高及船東條款改善。一位船舶經紀人透露,船東認為市場開始向有利於他們的方向走,因此現階段不願延長期限,希望保留選擇權。



最新消息 : 台灣對陸港6月出貨大增 三原因
於 2020年07月08日 04:14:51 (1399 次閱讀)

2020-07-08 01:00 經濟日報 /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今年6月出口市場,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對美國出口都創下歷年同月新高,尤其對陸港出口年增13.8%,遠優於其他出口市場。

財政部官員分析共三大原因,首先兩岸在電子零組件供應鏈關係密不可分,其次美國對華為禁令帶來提前拉貨,第三則是大陸復工相對較早。

兩岸貿易依存度高,根據財政部統計,今年6月對陸港出口125.2億美元,是歷年同月新高,占總出口四成六;上半年對陸港出口也年增近一成。

6月出口陸港貨品中,以電子零組件年增逾三成表現最強勁,官員分析,新興科技運用帶動需求,兩岸在電子零組件的供應鏈關係密切,是主要原因;而美國對華為祭出一連串防堵措施,在禁令緩衝期間,華為提早拉貨、避免斷炊,拉升對電子零組件產品需求。

對美出口在去年基期墊高之下,年增率雖僅3.7%,不過出口值40.4億美元同樣也刷新歷年同月紀錄;此外整個上半年對美出口規模也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官員表示,觀察6月我國對美出口貨類,唯獨資通視聽產品呈現成長,創下歷年單月次高,包括筆電、伺服器、路由器等成長較多,至於其餘貨類出口則是全數下滑,看起來與宅經濟、遠距辦公或是居家教育等需求較有關。

不過6月對日本出口則是意外由正轉負,且年減11.2%是今年以來最大減幅,官員分析,其中一個原因是去年基期較高,此外對日出口的傳產貨類明顯下跌,可能是因為日本受疫情影響,內需受到干擾,出口表現也不好。不過對日出口下滑是單月表現或是長期趨勢,後續仍待觀察。

另外對於歐洲、東協出口,到了6月仍未有起色,都是連續三個月呈現雙位數滑落,需求疲軟。



最新消息 : 四小龍上半年出口 台灣靠2科技貨品稱冠
於 2020年07月08日 04:07:36 (1462 次閱讀)

2020-07-07 21:39 中央社 / 台北7日電

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台灣出口雖然已連4黑,但降幅都不大,上半年出口年增0.5%,從最新統計數據來看,也是亞洲四小龍中唯一還「保正」的國家。(本報系資料庫)


疫情威脅籠罩全球,6月出口年減3.8%,連4黑,但在兩大科技類貨品高速成長支撐下,上半年出口年增0.5%,仍為亞洲四小龍最佳;預估7月出口也將連5黑,有3大負面因素持續影響出口表現。

財政部今天公布6月出口271.3億美元,年減3.8%,連續4個月負成長,第2季出口793.5億美元,則年減2.4%,比主計總處預測的減少1個百分點;累計上半年出口1580.2億美元,在第1季表現拉抬下,微幅年增0.5%,但仍略遜於主計總處先前預測值1%。

6月進口值則為222.9億美元,年減8.6%,第2季進口675.2億美元,年減4%;累計上半年進口1366.7億美元,年減0.4%。出、進口相抵,上半年出超213.5億美元,年增13.2億美元。

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台灣出口雖然已連4黑,但降幅都不大,上半年出口年增0.5%,從最新統計數據來看,也是亞洲四小龍中唯一還「保正」的國家;韓國上半年出口年減11.2%、新加坡及香港前5月出口則各年減11.1%及5.4%。

蔡美娜分析,今年以來出口貨品表現持續兩極化,且「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傳統類貨品,如礦產品、紡織品、基本金屬、塑橡膠等,多個月來持續收黑,上半年平均年減2成,下拉整體出口動能;其中6月礦產品出口年減65.5%、紡織品出口年減37.1%,甚至創下歷年最大降幅。

蔡美娜表示,至於科技類貨品,包括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與視聽類產品出口則大放異彩,抵銷傳統類貨品衝擊,使出口不至於大幅衰退,兩大類貨品上半年規模均創歷年同期最高,各年增2成及1成,合計出口值占整體比重攀升至52.1%,也為歷年同期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6月電子零組件出口111.8億美元,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40.2億美元,更刷新歷年單月新高及次高紀錄。

蔡美娜指出,全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未歇,各國還在解封初期,終端需求依舊緊縮,是傳統類貨品持續疲弱主因;不過,也是受疫情催化,遠距、5G通訊等新興商機及宅經濟發酵,也為科技類出口貨品注入強勁動能。

展望下半年,蔡美娜表示,目前市場能見度仍不高,估7月出口將呈現盤整格局、負成長1.5%至4%;整體來看,有3大不利因素存在,包括國際疫情二次爆發風險、國際原物料行情仍處低檔,及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不確定性未解等。

蔡美娜說,因此,即使各國已有一定防疫經驗,5G等新興科技發展,也帶動半導體需求,有利發揮台灣高階製程優勢,但正、負相抵後,出口還是會微幅下滑;根據主計總處5月預測,今年出口將年減0.7%。



最新消息 : 6月出口連四黑 本月恐難轉正
於 2020年07月08日 04:05:49 (1489 次閱讀)

2020-07-08 01:01 經濟日報 /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疫情籠罩,財政部昨(7)日公布6月出口規模271.3億美元,年減3.8%,是「連四黑」;第2季出口年減2.4%,跌幅也較預期還深。

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科技與傳產貨品兩樣情,且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今年上半年電子零組件、資通視聽產品合計占比首度突破五成,科技類貨品撐起半片天。

財政部指出,第2季出口規模793.5億美元,年減2.4%,增速由正轉負;上半年出口1,580.2億美元,僅維持小幅正成長0.5%。
展望未來出口表現,蔡美娜分析,國際原物料行情處於低檔,美中貿易紛爭猶存,再加上疫情二次爆發的風險難以排除,是主要的隱憂。

不過,各國經濟陸續啟動,應對第二波疫情也相對有經驗,另外還有5G等新興科技、遠距商機加持,可望挹注出口動能。正負因素相抵下,7月出口仍在盤整階段,出口連五黑機率大,預計年減幅度約在1.5%至4%之間。

蔡美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籠罩全球,再加上各國經濟雖然陸續重啟,但仍處於初期,因此終端需求緊縮的情況並未明顯舒緩,加上傳統貨品買氣持續受到壓抑,國際原物料價格也處於相對低點,影響出口表現。

從出口貨類分析,科技、傳產呈現強弱明顯對比,電子零組件、資通視聽產品年增率都較上月擴大,尤其電子零組件出口量能強勁,年增23.9%,排除春節月份後,是連續七個月站上兩位數成長,出口規模達111.8億美元,也刷新歷年單月紀錄。

電子零組件中,積體電路出口表現最亮眼,6月出口規模首度突破100億美元大關。蔡美娜表示,主要是受到各國放鬆防疫管制、疫情衍生新興科技運用等,加上美國對華為禁令也提前帶動拉貨效應。

資通與視聽產品也受到宅經濟加持,出口表現在水準之上,規模值40.2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次高,年增率13.8%。

不過傳產貨品出口「跌跌不休」,跌幅都較上月加重,又以礦產品跌最慘,年減65.5%,是史上最大跌幅;紡織品、塑橡膠、基本金屬等跌幅也達到兩成以上。蔡美娜說,如果出口剔除電子零組件與資通產品,其他貨類出口平均年減23.8%,創下2009年9月以來最大跌幅。



« 1 ... 75 76 77 (78) 79 80 81 ... 131 »
No.51, Lane 103, Sec.1, Shin-shen S.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03巷51號1樓
Tel:+886-2-2731-7056 / +886-2-2778-2499 Fax:+886-2-2778-3886
COPYRIGHT©2009 D & M LOGISTIC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笠井洋行有限公司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