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經濟日報 記者黃淑惠/台北即時報導星宇航空(2646) 2023年9月總營收為17.44億元,為9月歷史新高,年增率515%,此外,第3季總營收合計為60.74億元,合計今年前三季總營收為159.56億元,均為單季及前三季歷史新高,第3季季增率10%,前三季年增率為1045%。九月客運營收為14.94億元,年增784%。本月進入客運市場傳統淡季,但日本航線載客率仍維持高點,表現優於預期。貨運營收為1.45億元,月增2%,年增40%,美洲航線貨運市場延續前月成長動能,運價及貨量皆穩定上升。星宇航空宣布將於明 (2024) 年1月18日首航泰國第2個航點—清邁,每周三班,並於農曆過年間加8班,提供旅遊及轉機市場更多選擇。同時持續進行航網優化,對於需求強勁的日本市場將陸續於冬季班表起(10/29起)增至每周77班。其中11月進入日本賞楓旅遊旺季,星宇航空於12/1起北海道航線改以寬體機營運外,東京航線亦增為每日三班,熊本增為每日飛航,加上12月1日即將開航每周七班的名古屋,可滿足未來日本旅遊市場的賞楓、滑雪、寒假及農曆年連休的強勁需求。
2023/10/11 經濟日報 記者黃淑惠/台北即時報導華航(2610)集團9月份合併營業收入為149.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9.02億元,增幅24.18%;累計第3季營收476.8億元,1-9月營收為1,375.62億元,單月、單季及累計前三季營收均為歷年同期高點。華航9月客運收入為92.2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8.49億元,增幅288.38%,主因為客運市場需求穩定,致使整體客運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幅近3倍。多數地區暑期旺季結束,歐洲及北美等地區旅運需求轉平,而東北亞載客率仍有近八成表現,東京、大阪、釜山等皆為9月旅遊熱點,為客收最大主力;另大洋洲地區因當地假期的旅運需求發酵,挹注客收增加,為客運收入月增幅最大區域。展望後市,華航繼續看好航空旅運商機,甫發表全新形象廣告「#這一刻讓旅行更深刻」提升品牌曝光,10/6至11/15推出線上旅展,長達41天的全航線優惠促銷,每月16日還有「華航會員日」專屬優惠增加旅客黏著度,有望持續推升營業表現正向成長。貨運收入為46.44億元,較前月增幅8.71%,空運市場逐漸脫離傳統淡季,月中手機新品上市、月底華人地區中秋連假等帶動下,整體貨量及價格回穩,致使貨收較前月表現提升。第4季即將進入傳統歐美假期購物旺季,預期市場艙位需求仍可維持強勁,運價可望再向上提升,華航持續掌握貨運市場及商機脈動,以穩定獲利為目標。
2023/10/11 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即時報導出口終結連12黑!財政部今(11)日公布9月出口388.1億美元,年增3.4%;第3季出口1,149億美元,年減5.1%;累計前九月出口3,169.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13.8%。據財政部統計,9月出口年增3.4%,不僅終結連12黑,也比上月依照季節走勢推估的年增2%還要好。財政部指出,由於人工智慧商機維持強勁,積體電路需求漸有回穩,傳產貨類外銷未再惡化,以及比較基期降低等影響,9月出口較上年同月增12.9億美元(+3.4)。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ETtoday本月21日報導航空貨運市場紐約線運價已經漲至每公斤新台幣220-240元(油料附加費39元外加),是美西線倍數價,獲得中菲行(5609)總經理邱鈞榮公開證實,並指出實際已漲到約260元,消息發布後,在LINE群組引發熱議,有業者指出,台灣市場實際上只收約130元,260元是大陸市場的價格,但也有業者指出,大陸轉口貨搶走不少艙位,「MUST GO」的急貨,是要付到260元的。航空公司貨運主管指出,上海運往紐約的貨載,已經收到55-60人民幣(約新台幣241元到263元),台灣市場運價是低許多,但是要看出貨的時間點、是不是急貨、是重貨還是拋貨(體積大的輕貨)。現在航空公司都在努力挪出時間,讓全貨機可以多飛幾個航班,要搶這一波旺季運輸,如果貨主出貨的時間正好碰上有加班機,就有機會取得優惠的運價,如果碰上艙位最擁擠的時段,自然就要付出高運價,甚至是誰出高價誰的貨先上,如果不是急貨,可以等第二班、第三班飛機,自然就不用付出高價。另航空公司喜歡重貨,一架全貨機只能裝約20個20呎櫃,拋貨體積大佔空間,收重貨能收到的運費高,航空公司都是優先收重貨,給重貨的公斤價,也會壓低許多。航空業者指出,這一波航空貨運運費高漲主要是因為市場進入旺季,但是中國大陸與美國間的客運航班太少,目前每周僅飛18班,疫前超過150班,也就是現在僅有疫前的12%運力,過去電商貨主要用客機運送,客機運費較低,現在多數要仰賴全貨機,而全貨機運力有限,因此出現大量轉口貨,轉到台灣或香港運送,桃園機場8月份總貨量181,543噸,轉口貨佔了91,435噸,超過五成的量。業界估計,在中美航班未恢復正常之前,貨運艙位供給不足,美國線航空貨運運價都會維持在高水平,不過與疫情期間紐約線每公斤運價最高達600元相較,還不到一半的價格。原文網址: 紐約線航空貨運運價價差逾百元 主要受大陸轉口貨影響 | ETtoday財經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588367#ixzz8E5vlFVKg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時報資訊2023年9月22日 週五 上午8:17【時報-台北電】高盛證券預估,印度今明年企業每股純益成長分別可達18%及17%,展現強勁經濟基本面,外資3月開始積極買超,5月MSCI調升印度股市權重,吸引外資進駐,6月底市值已超過英國及法國,排全球第四,人口紅利亦為世界第一,將成亞洲下一個強國,中長線投資潛力足。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表示,2019年印度政府開始推動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 MII)電子政策並祭出高額獎勵,陸續吸引外資進駐,電子製造業過去八年以高達17%的年複合成長率快速增長,正試圖取代大陸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預期政策紅利驅動,將促使國內經濟生產活動與消費維持強勁,今年經濟依舊可維持6%高成長率,支撐印度股市評價向上。根據聯合國的中等出生率資料顯示,印度人口已達14.28億,生產力勞動人口高達11億人,兒童及退休人員除以勞動年齡成年人的比例非常低,充沛的勞動力與可期的消費力,人口紅利全球最強,也吸引外資紛紛進駐。台新印度基金經理人黃俊晏指出,內外資今年以來分別累計買超印度股市達122億美元與164億美元,凸顯印度股市長期高成長的投資吸引力。產業配置建議工業、非必要消費、金融、公用事業、科技為主的大型股為核心,並積極尋找爆發力較強的中小型股,還有跌深且業績能見度高的景氣循環股。利安東南亞基金經理人蘇志凱認為,近年因當地年輕人口竄升快速,東協市場的數位經濟發展更突飛猛進,預估從2022年到2025年,東協數位經濟實力將以20%的年複合成長率顯著躍進,預估明年整體企業獲利成長達8%,景持續看漲。(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孫彬訓/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