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長榮Q3財報 賺進一個股本 陽明維持船期穩定性 每股賺1.73元
|
| 於 2025年11月13日 01:09:34 (51 次閱讀) |
2025/11/13 00:03:27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編譯陳律安/綜合報導
貨櫃雙雄長榮 (2603)、陽明昨(12)日均公布第3季財報。長榮單季營業毛利率26.15%,稅後純益217.4億元,季增近一倍、達98.5%,雖仍年減64.8%,而每股純益(EPS)10.04元,則優於市場預期;陽明第3季單季稅後純益約60.4億元,年減78.6%,EPS 1.73元。
長榮累計前三季稅後純益600.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86.9億元,年減44.7%,營業毛利率26.36%,EPS 27.74元。
陽明表示,今年前三季海運雖仍在逆境中,依舊積極透過各種策略,維持船期穩定性及確保營運效能,累計前三季稅後純益148.1億元,年減71%,EPS 4.24元。
長榮方面,法人分析,該公司第3季獲利雖不如去年,但優於外界預期,表現相對亮眼,出現季增98.5%表現、單季再賺進一個資本額,足見長榮具有在逆境中持續獲利的底氣。
業內人士表示,全球航運市場面臨地緣政治動盪與貿易壁壘,驅動全球供應鏈加速結構性重組,與此同時,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亦改寫航運業營運與成本規則,大者恆大成為長榮海運勝出的重要關鍵。
長榮表示,未來在市況波動中,該公司將持續採多元市場布局策略,並針對環保法規趨嚴,加速船隊優化與汰舊換新,在產業新常態中,為股東創造長期且穩固的價值。
展望第4季,陽明海運表示,美中關稅摩擦暫緩,可降低關稅不確定因素對市場影響,對美國線農曆年前出貨量有所助益。
另外葉門叛軍胡塞組織(又譯青年運動)暗示,已停止對以色列與紅海航運的攻擊,可望終結近兩年多來的航運亂象。但專家預料,航運業者可能先行觀察局勢發展,不敢貿然重返紅海航線。
|
|
最新消息 : 《熱門族群》中美貿易破冰 航運股全線漲
|
| 於 2025年10月31日 02:24:16 (85 次閱讀) |
時報資訊 2025年10月31日 週五 上午8:31
【時報-台北電】全球矚目的習川會30日在南韓登場,中美各自釋出善意,中方願意再次向美國購買大豆並暫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儘管不是大規模的貿易鬆綁,但是中美貿易破冰,有利於航運業復甦,在散裝航運帶頭下,台股包括貨櫃三雄、港口、空運、物流等運輸業,股價同步上漲。
統計指出,中國2023年進口美國大豆2,243萬公噸、2024年為2,213萬公噸,但中國大豆總進口量每年都在1億噸以上,近年自美國進口量逐年下降中。
中美貿易戰、晶片戰、稀土戰,導致全球經貿緊張。這次川習會之前,中國向美國下訂今年第一批大豆,共18萬公噸,預計12月自美西運出,率先釋出善意。同時,川習雙方也在稀土議題上獲得共識,中方在稀土管制上與美方有開放1年協議,未來還可展延。
中國重新購買美國大豆,並暫停稀土管制後,刺激台股散裝航運族群上揚。包括慧洋-KY、裕民、新興等,盤中股價都超過3%,外資買超裕民1,573張、慧洋-KY 1,087張。
貨櫃三雄表現更為強勁,因為中美貿易破冰、11月運價上漲等利多刺激及近洋航線旺季到來,萬海率先攻上漲停板,陽明和長榮收盤漲幅分別為6.19%、3.16%,外資進一步買超長榮3,978張。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指出,儘管川習會在萬眾矚目中登場,但是兩岸關係與中美博弈對台股的影響性正在淡化中,不管是軍演等,台股持續創新高。儘管這次美國總統川普沒特別提到台灣,仍然會讓台股較為穩健。
在航運族群方面,黎方國認為,遠東到美東及美西航線11月運價上漲,加上中美關係緩和重新購買大豆,激勵貨櫃及散裝航運的運價進一步提升。但要注意的是,中國買大豆是有量的限制,對散裝航運僅為短多,近期電子股基期較高,資金轉往低價的航運股停泊。
(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彭?琳/台北報導)
|
|
最新消息 : 工商時報習川會關鍵100分鐘》中恢復對美採購大豆 散裝航運:可視利多信號
|
| 於 2025年10月31日 02:21:30 (107 次閱讀) |
邱莉玲/台北報導 2025年10月31日 週五 上午4:10
習川會30日釋出訊息,中國將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包括裕民、慧洋等散裝航商認為,此為一利多信號,並推演兩情境,一是從中國分散採購風險的角度研判,若恢復採購美國大豆是增加購買,可望讓散裝航運市場在未來數月,增加不少貨源,對船舶運輸需求增加,對推動運價有利。
但長期來看,若是從替代購買(未來減少中南美洲穀物採購)的角度來操作,因減少延噸海浬,反而會影響運價,因為,從美灣到中國約30多天航程,從巴西、阿根廷到中國要40多天,減少10天以上航程。
本周,中糧集團買進約18萬噸大豆,約當3艘6萬噸超輕便型船的裝載量,是中國在今年美國大豆收成季首次採購,被認為是中國擴大採購的前奏,將觀察中國是否會在未來數周追加採購,填補明年巴西新豆上市前的供應缺口。
中美穀物貿易量受關稅談判進度影響,裕民等預期今年中國採購量可能非常有限,對散裝航運市場影響也有限。
波羅的海運價指數在30日小漲22點至1,983點,主要由海岬型船領漲,日租金漲848美元至24,428美元,礦商鐵礦石出口量維持正常,至於巴拿馬型船日租金下跌319美元、超輕便型船日租金跌76美元、輕便型船日租金下跌140美元。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中國同意在截至明年1月的本種植年度購買1,200萬噸美國大豆,並承諾在未來3年每年購買2,500萬噸。
|
|
最新消息 : 美國線漲價成功後11月1日擬再漲千美元 只要有實漲就算成功
|
| 於 2025年10月23日 08:08:35 (135 次閱讀) |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貨櫃船運聯盟本月15日歐美線推出漲價辦法,其中歐洲線實現比例僅約三成,美國線在減班足夠情況下,每大箱(40呎櫃)原定漲600美元左右,實漲約500美元,實現比例達83%,船公司再接再厲,已陸續通知11月1日要再漲1000美元;攬貨業者指出,在大幅減班現況下,是有可能再漲,對船公司來說,只要能實漲1到300美元都算成功。
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指出,實際上目前市場貨量少了很多,台灣市場像螺絲螺帽、手工具業者在美國加高關稅後受到衝擊很大,不少公司都已未見出貨,運價能漲全靠船公司大幅減班,在艙位供給減少情況下,船公司優先收高價貨,長約貨則以一比一配比方式收載,也就是以長約價與現貨價的均價計收。目前美西線運費水平較高的船公司每大箱收1900-2100美元,美東線收2900-3100美元。
上周四(16日)德魯里世界貨櫃運價指數 (WCI)上漲2%至每大箱1687美元,是該指數在連續17 周下跌後首次上漲。從上海到洛杉磯的現貨運價上漲1%,至每大箱2195美元,到紐約的現貨運價上漲1%,達到3236美元。
德魯里預計,在運送人實施的基本運價調漲計畫(GRI)推動下,本周將進一步加高實收運價。但德魯里指出,預計這種勢頭將是短暫的,運價可能很快就會下降。如果運價回跌,運送人會在11月1日和11月15日進行新的GRI嘗試,以抵消這種下降。
德魯里貨櫃運測(Drewry's Container Forecaster)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供需平衡將減弱,將導致現貨運價收縮。
德魯里統計,在第43周(10月20日至26日)和第47周(11月17日至23日)期間,貨櫃船公司撤回了主要東西航線7%的定期航班(714個航線中的 51個),其中跨太平洋東行佔49%,亞洲-歐洲/地中海佔33%,跨大西洋西行佔18%。
不過超大型攬貨公司估算,美國線約減了三成航班,已經有非聯盟船停止派船,改以租用同業艙位方式提供客戶服務。另船公司減班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閒置船隻的固定成本還是要支付。閒置船隻主要是省掉油料支出,美西線一趟來回估計要花費近百萬美元。
原文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3053648#ettoday
|
|
最新消息 : 全球貨櫃船訂單中國造船廠約佔73.7% 現有貨櫃船韓國佔50.1%
|
| 於 2025年10月23日 02:44:03 (99 次閱讀) |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根據Alphaliner每周公布的數據,全球貨櫃船訂單已經超過1000萬箱(20呎櫃),創下新高,其中約98.5%的貨櫃船在中國、韓國和日本建造,中國大陸訂單佔比高達73.7%,現有貨櫃船韓國建造的佔50.1%。
Alphaliner數據顯示,中國造船廠正在建造736萬箱貨櫃船,約佔全球總訂單的73.7%,韓國有204萬箱,約佔20.4%,日本為43萬箱,僅佔總訂單的4.3%。 除了中國、韓國和日本的船廠外,全球其他國家只有29艘貨櫃船在訂購,台船被列有16艘貨櫃船訂單,但實際萬海航運向台船訂造的12+4艘,後4艘屬於選擇權部分,萬海已放棄訂造,台船擁有的是12艘,每艘8700箱,共104,400箱,佔比約1.04%。另土耳其有4艘、美國3艘。
在現有貨櫃船當中,韓國建造的約1640萬箱,佔比50.1%,中國約960萬箱,佔29.4%,日本320萬,佔9.9%,另350萬在其他國家建造,佔比約10.7%。
Alphaliner評論指出:「美國的訂單顯然是出於瓊斯法案的要求,這些要求美國建造的噸位用於國內服務運營,如通往夏威夷、阿拉斯加和波多黎各的線路。」
克拉克森(Clarksons)在今9月21日發布的全球貨櫃待交貨櫃新船訂單,截至9月10日止共1004萬箱,相較於2024年同期數字685萬箱,年增47%,共增加319萬箱。長榮海運新造船為其現有運力38%、陽明海運為33%、萬海航運64%,高於全球同業平均數30%。
原文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3055014#ettoday
|
|
最新消息 : 連8紅!9月外銷訂單702.2億美元 創歷史新紀錄
|
| 於 2025年10月21日 09:17:34 (131 次閱讀) |
2025/10/21 16:38:29 經濟日報 記者余弦妙/即時報導
經濟部21日公布,9月外銷訂單702.2億美元、第3季外銷訂單1,906.9億美元、截至9月外銷訂單5,243.7億美元,皆刷新紀錄。
至於在主要接單貨品方面,以資通訊產品達234.3億美元,年增33.1%,創單月新高,主因為受惠於人工智慧及雲端產業需求強勁;至於電子產品在9月單月也達277.3億美元,年增45.9%,也創下單月新高,主因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等應用持續擴增,帶動 IC 製造、晶片通路、IC設計、印刷電路板、封測、被動元件及記憶體等接單成長。
經濟部說明,9月外銷訂單702.2億美元,較上月增17.0%,較上年同月增30.5%,主因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等需求持續熱絡,惟部分傳統貨品因需求仍未明顯回溫,加上受到海外同業產能過剩影響,抵銷部分增幅。
按貨品別觀察,受惠新興科技應用及消費性電子新品備貨商機挹注,推升電子及資訊通信產品接單成長,9月接單分別年增45.9%、年33.1%;光學器材因光學檢測及量測設備、背光模組及光學鏡頭接單成長,年增11.2%。
展望未來,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持續牽制全球經貿動能,惟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資料服務等新興科技商機持續拓展,對我國半導體先進製程及伺服器相關供應鏈需求不墜,加上第4季進入歐美年終銷售旺季,可望挹注外銷接單動能穩步成長。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10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9月份增加的廠商家數占14.4%,持平者占57.6%,而減少者占28.0%。預估10月外銷訂單金額可望落在686-706億美元之間。
此外,經濟部統計處長黃偉傑表示,預估第4季的成長動能將會延續,按此推估今年全年外銷訂單有望刷新歷史紀錄。
|
|
最新消息 : 中國港口費致市場轉向陸造船、加旺季因素 法人推四檔散裝股
|
| 於 2025年10月17日 02:18:53 (163 次閱讀) |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中國對美資船舶徵收港口費,雖然10月14日開徵當天就宣布大陸建造船舶可豁免,但是從現貨市場看,各型散裝船運價都呈現上揚趨勢。有法人出報告指出,第四季是散裝船運旺季,中國的港口費估計讓市場短期內偏好直接使用取得豁免的中國製船舶,進而導致市場船舶調度混亂、支撐運價走揚。
這家法人向客戶推薦四家散裝航運股,其中新興(2605)、裕民(2606)、慧洋-KY(2637)列為買進,中航(2612)列為交易中買進(Trading Buy),目標價分別列為28.20、63.80、72.00與62.00元。
該法人分析,港口費徵收對於運價走勢造成的波動預計在航商船舶調度逐漸穩定後將逐漸回歸基本面表現;隨2H25進入需求旺季,預期散裝運價仍有望維持高檔,航商營運將優於1H25。
中國對美國船舶徵收港口費,散裝市場運價波動劇烈,媒體報導中國對美籍散裝船徵收港口費,不僅帶動散裝運輸成本上升,且因散裝船停滯中國港口,整體運力受到影響,進而推升運價走揚。
船舶調度逐漸穩定後將逐漸回歸基本面表現, 美國船東、美國製造以及懸掛美國旗的船舶數量有限,然若將美國企業或個人間接或直接持股等具有美國背景的船舶也納入徵收範圍,則短期內市場將偏好以直接豁免的中國製船舶為主,進而導致市場船舶調度混亂、支撐運價走揚。
展望後市,港口費徵收對於運價走勢造成的波動預計在航商船舶調度逐漸穩定後將逐漸回歸基本面表現;隨2H25進入需求旺季,預期散裝運價仍有望維持高檔,航商營運將優於1H25。
昨晚海岬型船現貨市場日租為25,358美元,巴拿馬型船16,433美元;超輕便型17,972美元、輕便型15,895美元。在中國宣布對美資商船爭港口費前的10月9日,這四型船日租分別為23,101美元、15,568美元、17,730美元與15,670美元,其中海岬型船漲幅最高,有9.77%。
原文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3051587#ettoday
|
|
最新消息 : 時報資訊《產業》大陸對美開徵港口費!運價全面飆漲 驚人現況曝光
|
| 於 2025年10月14日 08:32:26 (161 次閱讀) |
時報資訊 2025年10月14日 週二 上午10:21
【時報-台北電】中國今(14)日起將對美國船舶開徵港口費,海岬型、巴拿馬型散裝船的美國上市船東與未上市航商、租船營運商比例較高首當其衝,波羅的海散裝運價指數BDI在13日率先反應,大漲208點至2,144點、日漲10.74%,海岬船平均日租金領漲4,916美元至28,132美元、日漲21.18%,巴拿馬型船上漲384美元至16,257美元、日漲2.42%。
VLCC超大型油輪運價也漲很大,13日現貨價已漲到94,700美元。
根據VesselsValue數據,若從美國擁有、經營船舶,直接或間接持有25%以上股權、表決權或董事席位的企業擁有或營運船舶等角度來看,美國相關船隊規模可觀,涵蓋乾散貨、油輪、氣體運輸、貨櫃船舶等。按照中國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的通知,以上若是由中國建造的船舶、僅進入中國船廠修理的空載船舶免繳港口費。
裕民(2606)、中航(2612)等航商表示,中國在全球乾散貨需求市場的角色遠大於美國,目前全球國際(非沿岸)乾散貨貿易中,美國進出口佔8%,中國佔44%。論船型,目前海岬型船全球約2,048艘,約七成目的港是中國,巴拿馬型船全球約3,295艘,約三成目的港是中國。
隨著中國開徵港口費,將增加涉及美國船東的運營成本,可能導致短期租金上升,市場可能提前調漲運價,抵消新增費用,短期內乾散貨船舶的需求與租船價格可能出現波動,特別是巴拿馬型、海岬型船,這些船型的美國上市船東與未上市航商、租船營運商比例較高,可能最先受影響。貨主為了規避高額港口費,市場上可選擇運力消減或緊張,也可能推動運價。
根據HSS分析,中國開徵港口費主要影響三類船東,一是美國擁有的船隊,約佔全球乾散貨船隊的1.4%,二是在美國上市但非美國公司(部分外國公司在美上市,且美國股權比例高),合計可能涵蓋多達4.6%的全球乾散貨載重噸(DWT),在巴拿馬型與海岬型船舶中比例可能更高約6%。
三是雖非美國公司但仍有25%美國股權的企業,也可能牽涉美國營運商(貿易商/租船商),即使他們並非船東,所有者/經營者的定義可能相當複雜。
若按船型影響分析,巴拿馬型船約6%全球船隊受到港口費影響,裕民估海岬型船約10%全球船隊受到港口費影響,超輕便、輕便型(Supramax / Handysize)船影響較小、約2%~3%。
(新聞來源:工商即時 邱莉玲)
|
|
最新消息 : 美中「以牙還牙」互徵海運港口費 貿易戰延燒公海
|
| 於 2025年10月14日 08:27:39 (153 次閱讀) |
中央社 2025年10月14日 週二 上午11:10
(中央社北京/洛杉磯2025年10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與中國自10月14日起對海運公司課徵港口費用,涵蓋範圍從節慶玩具到原油等各類商品。這使得公海成為這全球兩大經濟體貿易戰的關鍵戰線,恐為海上貿易帶來更多動盪。
路透社報導,今年稍早,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政府宣布將針對與中國有關聯的船舶加徵港口費,以削弱中國在全球航運業的影響力,並振興美國造船產業。
相關懲罰措施的依據,是前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的一項調查,認定中國利用不公平的政策及做法,壟斷全球海運、物流與造船等產業,從而為這些懲罰措施鋪路。
美國排定於10月14日起徵收相關港口費。分析師預期,中資貨櫃船公司中遠海運(COSCO)將受到最大衝擊。2026年這類費用總額預料達32億美元,其中近半將由中遠海運承擔。
中國在上週反擊,表示將自同日起對美國相關船舶徵收「船舶特別港務費」。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諾克塔(Omar Nokta)指出,全球船隊中約13%的原油油輪及11%的貨櫃船將受到影響。
總部在希臘雅典(Athens)的Xclusiv Shipbrokers公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這種以牙還牙的對等措施,將使兩國經濟陷入海運稅收的的惡性循環之中,恐將扭曲全球貨運流向。」
|
|
最新消息 : 全球貨櫃運輸41%是空箱 雙向貨載不均衡惡化讓業界備受挑戰
|
| 於 2025年10月09日 02:03:53 (157 次閱讀) |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丹麥航運諮詢公司Sea-Intelligence近期發佈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空貨櫃運輸的佔比正不斷擴大,這一現象給全球航運業的效率與成本控制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此國內業界高階指出,這是貨櫃船運面臨的長期問題,早年台灣就有船公司在加入美國線後,錯估空箱回運成本,不到一年就收攤關門。
根據Sea-Intelligence專家團隊的研究,以標準箱(20呎櫃)海浬(teu-miles)為統計基準,計算了空箱相對於滿箱的運輸佔比。 結果顯示,目前全球貨櫃運輸當中,41%的運輸量為空箱, 而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僅佔約31%。
對於空箱運輸佔比不斷上升,總部位於巴基斯坦喀拉蚩的貨運代理公司Acumen Freight Solutions社交媒體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該公司指出,國家間貿易流動的不均衡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
在全球貿易格局中,部分地區的出口量遠大於進口量,而另一些地區則以進口為主導。這種貿易失衡直接造成了貨櫃分佈的不均衡,一些港口空箱堆積如山,而另一些港口卻面臨貨櫃箱短缺的困境。
國內貨櫃船公司退休高階回憶,亞洲與美國間的雙向貨載不均衡現象特別明顯,在1986年前後,我國在中東航線業績良好的嘉慶航運(CC LINE)進軍美西線,而該公司錯估回程空箱運輸成本,收的亞洲輸芝加哥等主要內陸城市貨載,運價訂得偏低,結果因為空櫃回運亞洲的成本太高,做不到一年就因為不堪虧損而收攤停業,之後多家新投入美國線的船公司記取教訓,開航初期都僅收運到美國港口的貨載,不敢收內陸貨。
空箱運輸會佔用寶貴的船舶艙位,消耗港口的裝卸設備、人力等資源,直接推高裝卸與運輸費用;從收益角度,每個空箱佔據的空間本可裝載能創造收入的貨物,相當於讓航運公司承受了隱性的收入損失,若空箱在港口長期過剩,還會引發終端倉儲成本飆升,甚至產生額外的滯期費用。
更值得關注的是環境層面,額外的空箱調配航程會增加燃油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上升,與全球航運業的綠色轉型目標相悖。據行業估算,空箱調配每年給航運業造成的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
原文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3047297#ettoday
|
|
最新消息 : 莫斯科機場擦撞事故 羅西亞航空飛機尾翼受損
|
| 於 2025年10月03日 02:06:44 (134 次閱讀) |
中央社 莫斯科24日綜合外電報導
俄羅斯新聞機構報導,俄國羅西亞航空(Rossiya Airlines)一架飛機今天在莫斯科謝瑞米提耶佛機場(SheremetyevoAirport)一條滑行道上與另一架飛機發生接觸,導致尾翼受損。
路透社報導,俄羅斯新聞機構指出,這架飛機是蘇愷超級噴射機(Sukhoi Superjet),事發於今天晚間,當時飛機正準備起飛前往俄羅斯第二大城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機上乘客已被疏散,並安排轉乘另一架飛機。
非官方的俄羅斯Telegram頻道消息指出,涉及這起碰撞事故的另一架飛機是中國海南航空(Air Hainan)的空中巴士(Airbus)A330型飛機,原定飛往北京。
|
|
最新消息 : 達美航空驚傳兩機滑行時相撞!機翼斷裂、擋風玻璃破裂畫面曝
|
| 於 2025年10月03日 02:01:30 (126 次閱讀) |
2025/10/02 11:48:16 聯合報 編譯盧思綸/即時報導
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紐約拉瓜地亞機場(LaGuardia Airport)10月1日晚間近10時發生飛安事故,兩架達美航空班機在跑道上滑行時相撞,目前已知造成至少1人受傷,尚不清楚是否有其他傷者。根據現場畫面,其中一架飛機的機翼因撞擊而脫落。
ABC News報導,這起事故發生在當晚9時56分,根據航空管制錄音,兩機在跑道上滑行時,一架飛機的右翼撞上另一架飛機的機頭;同時,機師也通報飛機擋風玻璃受損,並回報至少1人受傷。
根據社群流出照片,似事故其中一架飛機機鼻與擋風玻璃有明顯撞擊損壞。 一名搭乘達美航空5047航班的CBS新聞製作人表示,當時飛機自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降落後,正滑行前往登機門時,遭另一架達美支線客機撞擊。 目前事故原因仍待調查。
|
|
最新消息 : 外銷訂單600億美元寫最旺8月 年增19.5% 寫連七紅佳績
|
| 於 2025年09月24日 02:38:21 (169 次閱讀) |
2025/09/24 03:55:15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經濟部昨(23)日發布8月外銷訂單600.2億美元,為歷年最旺的8月,優於預期,年增19.5%,連七紅。受惠AI需求持續強勁,下半年消費性電子產品進入銷售旺季,可望挹注接單動能,全年外銷接單有機會再創新高、且呈兩位數成長。
今年前八月累計接單金額4,541.5億美元,創同期新高,年增21.1%。因AI、高效能運算(HPC)及雲端產業需求延續,經濟部預測,9月接單金額約640億美元至660億美元,年增19%至22.7%。預期第3季接單金額1,845億美元至1,865億美元,年增19.8%至21.1%。
經濟部統計處長黃偉傑表示,原本伺服器廠商反映,8月受制於新舊產品交替,對接單預估較為保守,沒想到交替期影響不大;此外消費新品備貨潮出現,9月也會更明顯。
黃偉傑也說,消費新品備貨潮從半導體到記憶體等,iPhone 17系列新機的「蘋果光」都已涵蓋在AI需求上。在美國232條款關稅未確定前,AI需求有望持續強勁,半導體先進製程及伺服器等訂單持續暢旺。
黃偉傑表示,除AI需求及消費新品備貨潮,每年第4季是歐美傳統消費旺季,惟廠商目前仍未反映備貨,是否會因上半年提前拉貨,而出現旺季不旺、或旺季仍旺,有待觀察。
簡言之,下半年接單情勢,主要觀察232條款確定後,是否影響台灣AI鏈接單,及今年年底歐美消費旺季,是否會因上半年提前拉貨潮而旺季不旺。
黃偉傑樂觀認為,在AI需求帶動及進入接單旺季,未來只要平均每月接單金額超過550億美元,全年接單金額有機會創新高、且達到兩位數成長。
受惠新興科技應用浪潮,消費性電子新品備貨動能增溫,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接單亮麗。經濟部統計指出,8月資訊通信產品接單170.6億美元,創同期最佳,月減2.8%,年增20.6%,主因伺服器、網通產品、顯示卡等訂單成長。
8月電子產品接單248.8億美元,也是同期新高,月增3.4%,年增39.5%,主要是IC製造、PCB、封測等接單成長。
|
|
最新消息 : 美西港口進口潮提前落幕 零售商在關稅變數前已完成備貨
|
| 於 2025年09月18日 02:23:45 (670 次閱讀) |
2025/09/18 10:12:50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
美國最繁忙港口因關稅效應帶動的進口熱潮已告一段落。洛杉磯港執行長塞羅卡(Gene Seroka)表示,美國零售商今年提早至少一個月完成為購物旺季備貨的進口,以降低因美國總統川普不斷變動的關稅政策所帶來的成本壓力。
塞羅卡說:「大部分年終假日貨品已經抵達,並正透過全國供應鏈系統配送。」「我們已經看到高峰中的高峰了。時機大概是6月底到7月、8月。」 他表示,往年在耶誕節前由零售業帶動的進口高峰潮,今年已提前出現。
零售商占洛杉磯港貨運量約一半。洛杉磯港7月處理20呎標準貨櫃(TEU)共計1,019,837個,創下117年來單月新高。8月則為958,355個TEU,較去年同期微幅下滑0.2%。
塞羅卡預料,進口量到今年底將逐步放緩。他估計,9月進口量大約為85萬個TEU,比去年同期少約10%。 洛杉磯港和長灘港今年初進口強旺,零售商搶在關稅可能開徵前備貨,但在美國一度對大陸關稅調高至135%後,5月進口量大幅下滑。
隨後川普政府調降對大陸關稅,加上零售商和製造商趕在8月初對其他國家新關稅生效前搶運,今夏進口量又強勁回升。
如今進口商再度收手,原因是關稅充滿變數、貿易政策多變,以及對消費支出的疑慮。 預測人士指出,各項趨勢顯示2025年假日銷售恐怕平淡無奇。 代表沃爾瑪、Target在內的全美零售聯合會本月表示,隨著美國關稅上升,預期全年貨櫃進口量將持續下滑。
不過,美國上周公布8月零售銷售增幅超出預期,連續三個月成長。PwC本月公布的調查則顯示,美國消費者今年假日支出將出現疫情以來最大降幅,主要因Z世代在經濟不確定性下縮手。
|
|
最新消息 : 貨櫃船公司Q3總獲利估僅Q2半數 但台灣船公司不同
|
| 於 2025年09月12日 01:58:07 (188 次閱讀) |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今年第二季貨櫃船公司總利潤為44億元,較第一季的99億美元下降了56%,比去年第二季的120億美元下降了63.7%,美國海運分析師約翰·麥考恩(John D. McCown)估計第三季可能降至19億至25億美元之間,中間數為22億美元,正好是第二季的一半。不過有法人估國內貨櫃船公司第三季獲利有機會優於第二季,原因是第二季列了高額匯兌損失。
麥考恩指出,獲利的下降主要歸因於關稅和貿易政策變化的持續影響,特別是涉及美國。川普政府徵收的關稅嚴重擾亂了貿易流動,導致美國入境貨櫃數量明顯下降,全美零售聯合會(NRF)估計,與2024年相比,2025年全年美國的入境櫃量將減少5.6%。
McCown表示,儘管美國的銷量趨勢不利,但在其他地區也發現了一些緩解因素。前往北美(不包括美國)和非洲的貨運量增加,抵銷了部分貨運量下降。第二季度全球貨櫃貨運量增長4.1%,較前幾個季度的高增長率有所放緩。
關稅相關的複雜性不僅減少了貨櫃運輸量,還導致海上作業效率低下,成本增加和供應鏈中斷。美國貿易代表計劃在10月份對在中國建造或由中國船公司運營的船隻徵收懲罰性港口費用,這勢必會推高運營成本,並可能會導致運能退出或運價上漲,尤其衝擊亞洲至美西航線,進一步使行業動態複雜化。業內人士指出,美國散裝貨運輸已經看到中國噸位的撤出。
McCown將關稅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船舶費的直接影響與商務工作的減少進行了比較,商務活動的減少可能導致碼頭工人、卡車司機和整個供應鏈中其他職位的就業機會減少。
在2024年第三季,受紅海航運中斷帶來的價格優勢的推動,貨櫃航運實現了264億美元的總淨利潤。現有關稅和貿易限制的持續預計將使船公司獲利承壓,預計凈利潤將進一步下降,可能降至19億至25億美元之間。
不過台灣的貨櫃三雄第二季業績受到新台幣升值影響,萬海航運列了94.38億元匯兌損失、陽明海運列了20.94億元,長榮列了16.52億元,第三季會有匯兌回沖利益,因此獲利與第二季相較,估計不會出現對半砍現象。
原文網址: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3032101#ettoday
|
|
最新消息 : 亞洲貨櫃海運 好景恐沒了
|
| 於 2025年08月08日 10:05:12 (239 次閱讀) |
2025/08/07 02:37:21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記者黃淑惠/綜合報導
彭博報導,受惠關稅提前拉貨潮,傳統第3季旺季的運輸需求在第2季就大舉釋出。然而亞洲貨櫃航運市場恐已提前見到獲利高峰,未來幾個月海運市場恐面臨費率急跌壓力,彭博點名包括長榮 (2603)、陽明在內的亞洲航商,全年獲利可能大減逾五成。
貨櫃運量低迷,航商減班保價。全球貨櫃輪龍頭地中海航運(MSC)傳出9月要減班,業內預期,前十大航商都可能跟進,加上貨櫃海運市場8月貨量仍低,不少航商認為可能遞延到下月,因此喊漲附加費(GRI)。
彭博資訊報導,海事顧問機構Drewry集團常務董事兼供應鏈顧問主管達馬斯說,從第3季開始,跨太平洋貨櫃運量即將下滑,只會在2026年第2季見到小幅的季節性反彈,「貨櫃航運市場基本上處在景氣下滑時期,暫時的運價飆漲是由突發事件帶動,而非來自需求面轉強」。
在中國與日本以外,台灣的長榮海運與陽明海運可能會見到全年獲利下滑超過五成;歐洲方面,馬士基與赫伯羅德也預期業績放緩。
達馬斯表示,儘管一些關稅稅率看似對特定國家有利,仍壓抑運價與運量。
全球貨櫃輪市場8月未見到旺季效應,不少船公司都看好遞延效應,已經通知9月要加GRI,而且加價都是高喊,平均每40呎約在2,000-3,000美元。法人分析,能不能順利漲價代表著市場需求旺不旺,成為觀察第4季貨櫃三雄長榮、陽明及萬海營運表現。
國內的物流業者也不諱言的指出,船公司現在的營運策略跟過去完全不同,至於9月GRI能加多少要看9月的真實供、需概況,目前MSC傳出9月要減班,各家業者9月減班效應是關鍵。
捷迅總經理孫鋼銀針對近日市況分析,全球海運經過獲利表現大多頭行情後,現在只要運價低於成本就不想收貨,而且美國近年來跟中國大陸的關係變化太大,貨量已經開始由中國大陸移出來往東南亞市場,隨著整個供應鏈的移轉,東南亞到北美都是滿艙。
孫鋼銀指出,大陸市場仍是全球貨櫃輪貨量回升比較差市場,8月貨量有回升,但還不夠強,8月、9月庫存消化告一個段落,9月要開始準備聖誕節的需求,所以旺季遞延效應,不少船公司都看好遞延效應,已經通知9月要加GRI。
9月喊出GRI加價,平均每40呎約在2,000-3,000美元。不過,東南亞地區的出貨量急起直追,最明顯的取代效應地區就是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也開始出現移轉效應。
孫鋼銀進一步指出,232調查結果可能對短期內會有實質影響,但要看日韓狀況才能判斷,至於下半年海空運市場,主要看關稅狀況,不過他認為由於市場看好AI,下半年航運市場還是樂觀。
|
|
最新消息 : SCFI 運價指數連九跌!船公司不願意再虧錢做生意
|
| 於 2025年08月08日 10:03:22 (253 次閱讀) |
2025/08/08 15:59:29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台北即時報導
全球貨櫃輪旺季不旺,運價指數連九跌,最新一期上海集裝箱出口(SCFI)運價指數於8日出爐,指數下跌61.06點至1,489.68點,周跌幅3.93%;四大主要航線都下跌。
根據最新一期出爐運價,遠東到歐洲及遠東到美西線運價都跌破2,000美元關卡;遠東到美東線運價跌破3,000美元關卡。遠東到美西運價每FEU(40呎櫃)達1,823美元,較前一期下跌198美元,跌幅達9.79%;遠東到美東運價每FEU(40呎櫃)達2,792美元,較前一期下跌334美元,跌幅10.68%。
國內的物流業者分析,美中關稅一直在變化,大陸地區出口貨量不足,全球海運市場的結構改變,船公司不願意再虧錢做生意,只要運價在成本線以下,海運業者都不想投太大的運力,有助於運價回穩,也因為全球供應鏈物流移轉,東南亞市場運量回升,亞洲往北美的運價有望止跌回穩。
其中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達1,961美元,較前一期下跌90美元,周跌幅4.38%;遠東到地中海運價每TEU(20呎櫃)達2,318美元,較前一期下跌15美元,周跌幅0.64%;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東南亞每TEU(20呎櫃)較前一周上漲1美元,漲幅0.22%;遠東到日本關西、遠東到日本關東TEU(20呎櫃)較前一周持平,遠東到韓國每TEU(20呎櫃)較前一周下跌1美元。
|
|
最新消息 : 搶運潮消退!《日經》示警:未來幾季亞洲對美出口恐大幅下滑
|
| 於 2025年08月05日 03:27:10 (299 次閱讀) |
周刊王CTWANT |陳煜濬 2025年8月5日 週二 上午10:52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反覆不定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出口「搶運潮」(front-loading),從電腦晶片到玩具等各類亞洲製造商,紛紛趕在關稅上調前將貨物加速運往北美港口。如今隨著川普政府已大致敲定關稅稅率,分析師警告,亞洲對美出口可能在未來幾季大幅下滑。若此趨勢持續,亞洲經濟體恐將失去關鍵增長支柱,除非政策制定者轉向更積極的刺激內需措施。
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供應鏈研究主管羅傑斯(Chris Rogers)表示:「當前最大的未知數是美國通膨會上升多少,以及這對消費者需求意味著什麼。」
美國通膨加劇將抑制消費支出,並限制聯準會(Fed)的降息幅度。聯準會上週連續第5次會議將政策利率維持在4.25%至4.50%區間不變。美國消費力道減弱將降低零售商持續囤貨的意願,可能迫使亞洲央行搶在聯準會之前加大財政支持或降息以維持經濟增速。
花旗(Citi)經濟學家指出,由於替代生產中心有限,晶片與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搶運現象尤為明顯,這推動了來自台灣、韓國與日本的進口熱潮。但經過數月激增後,有跡象顯示川普關稅引發的美國進口商品激增即將消退。
舊金山貨運代理公司大世界物流(Great World Logistics)總裁吉米(Jimmy Ting)表示,美國進口商的搶運傾向已「有所減弱」。這些進口商發現亞洲國家(不含中國)在8月1日川普「對等」關稅生效前向美國發貨的推力,但近期出貨速度已放緩,尤其是零售商品。
吉米稱:「5、6月時確實有大量零售商品積壓待運,但現在壓力已經清除。」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NRF)調查發現,截至7月初已有67%的開學季消費者,開始購買學年用品(通常9月開學),高於去年的55%,創該調查自2018年啟動以來的新高。
NRF的數據還顯示,7月預計約有240萬個20呎標準貨櫃(TEU)抵達美國港口,年增2.1%。但該機構預測,8月起貨櫃進口量將以兩位數縮減,11月將降至170萬TEU,創2023年4月以來新低。
運費下跌也暗示需求疲軟。德魯里(Drewry)世界貨櫃運價指數顯示,上海至洛杉磯40呎貨櫃現貨運價從6月12日的5,914美元暴跌55%,至7月31日的2,632美元。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亞太區總監霍姆斯(Alex Holmes)也表示:「我們預計搶運效應將在未來幾個月完全消散。」他補充,出口商在川普關稅生效前取消預訂商品,可能導致該地區下半年出口增長「非常負面。」
例如,據經濟學人智庫預測,馬來西亞出口今年下半年將年減逾6%,2026年上半年更將暴跌20%,與今年上半年近14%的增幅形成劇烈反差。霍姆斯說:「需求終將下滑,且可能急遽下滑。2026年初部分地區出口下降20%至30%我也不會感到意外。」
野村控股(Nomura)印度及亞洲首席經濟學家瓦爾馬(Sonal Varma)與Si Ying Toh,也預見亞洲出口增長下半年將出現「兩位數」下跌。他們表示,搶運效應消退與關稅驅動漲價導致美國消費需求疲軟,將對亞洲出口商構成雙重打擊。
然而亞洲市場普遍漠視暴跌風險。自川普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以來,韓國KOSPI綜合指數已上漲24%,越南(13%)、台灣(10%)與上海(6%)等基準指數亦同步上揚。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BNP Paribas Asset Management)亞太區高級市場策略師Chi Lo表示,他對股市樂觀情緒感到「憂心」:「若從理性角度審視,根本沒有樂觀理由。」
在川普已簽署8項貿易協議(含6項亞洲國家)之際,美中上週於瑞典展開第3輪談判。儘管中方首席談判代表稱,雙方同意延長原定8月12日到期的90天關稅休戰,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休戰延期仍需經川普批准。
許多人認為亞洲股市的狂熱可能掩蓋未來的隱性經濟成本。標普全球的羅傑斯指出,更多企業已將重心從庫存管理轉向價格調整,可能導致通膨升高。據其透露,部分企業已將進口商品價格提高約10%至15%,他預期未來18個月耐用消費品總體價格可能上漲約5%。
經濟學人智庫的霍姆斯則表示:「貿易下滑的真正影響將透過投資與勞動力市場擴散。各國央行尚未真正加速寬鬆周期,我認為他們還需迎頭趕上。」
不過並非所有分析師都預測亞洲出口將崩盤,因美國消費者的支出衝動仍難以捉摸。匯豐(HSBC)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諾伊曼(Frederic Neumann)表示,除電子產品與藥品等部分領域外,美國幾乎沒有囤貨跡象。
諾伊曼續稱:「人人談論搶運效應,但庫存因素在此被忽略了。」據美國人口調查局(U.S. Census Bureau)數據,製造商庫存1至5月微升1.2%,而零售商庫存今年幾乎沒有變化。匯豐估算,中國進口商品中僅約4%進入貿易商可暫不繳稅存貨的美國海關保稅倉庫,「若實際搶運量不大,對美出口就不會如此减速。可能是美國潛在消費需求比預期強勁,出口並未懸崖式下跌。」
|
|
最新消息 : 《產業》關稅嚇跑貨量 航商減班保價
|
| 於 2025年07月10日 03:26:32 (820 次閱讀) |
時報資訊 2025年7月8日 週二 上午7:47
【時報-台北電】美國高關稅威脅7月再起,船貨雙方持續觀望、貨量不容樂觀,船公司為穩住運價先撤加班船。根據美國6月進口貨量統計,從亞洲的海運進口量年減8.2%,其中東亞(中、日、韓)貨量年減22.9%,甚至比2019年減少14.2%,貨量最多的中國大陸年減約27%,減幅最大。
反觀東南亞貨量量年增約29%,貨量居次的越南年增約31%,是這波關稅戰的最大受惠者,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都有明顯成長。
接下來,海運界認為美國線7月貨量不容樂觀,目前看來上半月貨量不理想,下半月市場持續觀望。稍早,全美零售聯合會(NRF)預估,美國進口櫃量6月201萬TEU,月增5.2%、年減6.1%;7月213萬TEU,月增6%、年減8.2%;8月進口櫃量恐跌破200萬TEU大關,且呈年月雙減。
美國近日宣布關稅最新時間表,將發函12~15國,最高可能課徵70%,將於8月1日生效,並提出任何與金磚國家(BRICS)「反美政策」結盟的國家,將被加徵額外10%關稅。市場解讀,此舉似乎又提供約三周緩衝期。
海運市場持續觀望,上海航交所SCFI運價指數截至7月4日報價,美西航線累跌62.74%、美東航線累跌40.57%。7日現貨市場報價,每40呎櫃美西線運價約2,050~2,100美元,船公司保「2」大作戰。推估,美西線聯盟船成本價約1,700~1,800美元,視船型大小有異,非聯盟船成本價大都超過2,000美元。
為了救價,船公司7月起減班、縮艙,貨代業者稱,非聯盟小船、加班船將持續退場。
多位業界人士分析,7月中下旬因為關稅政策不確定增加,勢將影響出貨,雖然美國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但根據外媒報導,距最終公布行政命令和海關細則還需要數週時間,對拉動貨量沒有即時作用。
到8月14日之前,美國對中國大陸徵收的關稅還是很高,影響出貨意願,推估7月美國線貨量可能持續出現年減。 (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邱莉玲/台北報導)
|
|
最新消息 : 貨櫃三雄 Q2營收拉尾盤
|
| 於 2025年07月10日 03:23:40 (298 次閱讀) |
邱莉玲、王淑以/台北報導 2025年7月10日 週四 上午4:10
貨櫃海運三雄第二季營收拉尾盤,長榮、陽明、萬海6月營收均呈現月增、年減,反映關稅暫緩期美線拉貨效應,歐洲塞港帶動歐線運價。展望後市,貨櫃三雄強調變數仍多,美國關稅暫緩延至8月1日,主要貿易國家協議仍膠著,預估美國進口貨量將放緩;紅海危機7月再起,持續鎖住過剩運力,預料支撐西向航線運價。
美國總統川普表明8月1日開徵關稅,不會再有寬限期。業界表示,如果美國與主要貿易國關稅協議陸續定調,成本明朗化,將有利貨主與美國收貨人協商未來出貨計劃;長期而言,美國消費者仍自亞洲採購產品,隨供需恢復正常,海運受惠。
長榮6月合併營收重回300億元、達301.1億元,月增14.17%、年減28.91%,回升至近三個月高點;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1,964.57億元、年增0.76%。
陽明6月營收138.05億元,月增11.71%、年減33.37%,回升至近四個月高點;累計上半年營收841.73億元、年減12.67%。
萬海6月合併營收122.06億元,月增8.67%、年減26.47%,回升至近五個月高點;累計上半年營收719.67億元、年增9.40%。
展望後市,在海運貨量方面,根據全美零售聯合會(NRF)預估,6、7月美國進口貨量均呈月增、年減,因關稅目前部分暫停因素有所反彈,但後續因關稅暫緩將到期且多數國家協議仍膠著,8月開始將反轉為年月雙減,美國線進口貨量將放緩。
在船舶營運面,目前歐洲港口持續壅塞,主要港口船舶平均等候泊位時間約二~五天或更多,對於維持穩定航班服務構成挑戰;中東局勢仍未穩定,多數航商繼續繞行好望角,也有助紓解運力供給壓力。
法人表示,第三季傳統旺季,遠東到東南亞運量成長,若7、8月美國與主要貿易國關稅談判陸續底定,市場將回歸正常出貨節奏,全年營運仍具正向動能。
|
|
最新消息 : 荷姆茲海峽危機 中東地區海運費率飆升
|
| 於 2025年06月24日 01:15:39 (398 次閱讀) |
2025/06/24 07:53:38 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
隨著周一以色列持續對伊朗發動攻擊,而伊朗也表示首次對美國軍事基地展開攻擊,在美國上周末空襲伊朗核設施之後,由中國大陸上海運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豪爾費坎港(Port of Khor Fakkan)的海運費用正快速飆升。
根據貨運情報平台 Xeneta 的即期海運價格數據,從上海到豪爾費坎港的運費,較5月中旬已上漲76%。目前的平均即期運價達到每FEU(40呎櫃)3,341美元,且長期運價與即期運價之間的價差從50美元擴大至1,100美元。
豪爾費坎港位於荷姆茲海峽(又譯為荷莫茲海峽)之內,地理位置被視為阿拉伯灣、印度、阿曼灣以及東非市場的重要轉運中心。
Xeneta首席航運分析師桑德說:「隨著風險升高,當地的航商行動越來越謹慎。最近幾個月來,航商已經提前載好貨品,強化供應鏈,避免打亂貨櫃物流。」
根據VesselFinder的數據,豪爾費坎港在過去24小時內有81艘船舶到港,未來30天內預計還會有51艘船隻抵達。
中東地區的衝突增加船舶安全通行的風險,進一步推升了營運成本。船隻行駛速度加快以躲避風險,也導致燃料消耗上升,成本增加。
伊朗國會於周日投票通過封鎖荷姆茲海峽,但許多專家認為不一定會真正執行。根據海事安全公司 Ambrey 的說法,伊朗為報復美國空襲,預期會針對顯示與美國有隸屬關係的船隻進行攻擊或扣押。
主要的油輪營運商之一的Frontline最近已表示,暫不接受需要行經荷姆茲海峽的新合約。
|
|
最新消息 : 搶運潮提早結束 美西線運價單周跌逾三成 貨櫃三雄業績拉警報
|
| 於 2025年06月23日 01:40:15 (370 次閱讀) |
2025/06/23 00:28:38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貨櫃海運搶運紅利落空,三雄本季營運拉警報。貨櫃海運價格上周持續大跌,美西航線運價單周暴跌逾三成,貨攬業者指出,運價持續走低宣告搶運潮提早結束,貨櫃三雄包括長榮(2603)、陽明、萬海本季起營運恐承壓。
貨攬業者指出,由於北美線運力供過於求,加上貨量持續下修,拖累全球貨櫃輪航線運價欲振乏力,短線恐持續探底,原本在5月看到的搶貨大潮告一段落,6月貨量急凍導致運價持續走跌,連歐線也疲軟。
從當前訂單量看,海運供應鏈業者指出,遠東到北美線從現在起到8月的貨量都看不到回溫的跡象,當前數字來看,都呈現年減走勢。最壞的情況是,未來幾周內的北美線運價,不排除每FEU(40呎櫃)會看到1字頭,甚至進入成本保衛戰。
從貨櫃三雄的報價來看,目前美西線基本上每FEU都已經跌破3,000美元大關,平均在2,500美元附近。顯示6月上半月原本預期的搶運量能可能也未如預期,而下半月則宣告搶運潮提前結束,換言之,市場原本寄望6月可能交出的搶運成績單,恐怕也不會太好看。
貨攬業者甚至指出,市場原本預期在美中關稅休兵、搶運大潮下,貨櫃三雄第2季營運可能有一波「搶運紅利」,現在看來恐怕過於樂觀,甚至不排除會有航商出現單季虧損的疑慮。
上周上海航交所運價指數(SCFI)報價持續走低,遠東到美西情況最差,每40呎櫃運價2,772美元,大跌1,348美元、周跌32.72%;遠東到美東每40呎櫃運價5,352美元,下跌1,393美元、周跌20.65%。
至於其他航線,遠東到中南美,每20呎櫃運價2,555美元,大跌1,159美元、周跌31.21%。由於歐洲線目前沒有運力,加上中東情勢告急,紅海航路恐關閉,導致遠東到歐洲運價相對持穩,但仍走跌,每20呎櫃運價1,835美元,下跌9美元、周跌0.49%。
|
|
最新消息 : 5月外銷訂單579億美元 創歷年同月新高
|
| 於 2025年06月20日 08:34:12 (340 次閱讀) |
2025/06/20 16:13:13 聯合報 記者陳儷方/台北即時報導
經濟部20日公布5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79.3億美元,創歷年同月新高紀錄,年增率18.5%,表現略優於預期,外銷訂單表現連4紅。經濟部分析,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等需求不墜,但部分傳統貨品因需求續疲,加上持續受到海外同業低價競爭影響,抵銷部分增幅。
按貨品別觀察,受惠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拓展,挹注資訊通信及電子產品接單動能,5月接單分別年增29.5%、27.7%;光學器材因光學檢測及量測設備、背光模組接單成長,致5月接單年增2.8%。
主要接單地區表現,接自美國訂單210.9億美元,刷新歷年單月紀錄,年成長高達40.1%,接自東協訂單113.1億美元,也創歷年單月新高,年成長25.1%。
經濟部同時預估6月外銷訂單額530~550億美元,年增率16.3%~20.7%,第2季外銷訂單金額1673億~1693億美元,同時預估上半年外銷訂單年增率上看16%。
|
|
最新消息 : 通行荷莫茲海峽兵險尚未調升 陽明中東線兩組船照常航行
|
| 於 2025年06月20日 01:31:07 (366 次閱讀) |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雖然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爆發武裝衝突,倫敦海事保險市場聯合戰爭委員會(JWC)本月18日裁定暫不調高保費;船舶保險經紀人公司CTX Special Risks台灣公司行政總裁吳約男昨(19)日傍晚查詢,航行荷莫茲海峽,兵險仍維持0.075%到0.1%水平。陽明海運策略長吳宜達昨日在公司法說會上指出,公司在中東線有兩組船,目前都照常航行。
JWC表示,那些可能導致船東需為戰爭風險保險支付額外保費的列名區域劃定將維持不變,但是局勢正在迅速演變,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仍存在不確定性。英國「勞氏日報」形容,儘管爆發衝突,海事保險公司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冷靜。
但海運界人士透露,保險公司對以色列貨物的兵險費比一周前上漲了三倍,彎靠以色列港口7天航程的保費報價為一艘船價值的0.7%至1.0%,而一周前約為0.2%,主要原因是以色列港口是海軍與商船共用的港口。
陽明海運所屬卓越聯盟(PA聯盟)目前有一組船定期航線中東AG1航線,以1.2萬箱(20呎櫃)航行,提供每周一班服務,另陽明自己也單獨經營一條中東航線,以配合客戶需求。陽明表示,目前荷莫茲海峽都維持正常通行。
但陽明強調,如果該區域危險情勢升級而影響到正常航行安全,聯盟與陽明會視航行安全狀況決定必要的應變措施,包括暫時停航。但該情況會是整體航運業的重大問題,而非單一航商或特定聯盟的問題。
吳約男指出,保險費率都是訂一個區間,保公司會視船隻條件決定實際保費,例如目前紅海地區7天航程的兵險費率在0.25-0.35%之間,一艘價值1億美元的船隻,因為船價高,保險公司會給費率折扣,實際可能僅收船舶價值的0.2%,也就是7天要付20萬美元保費。
2023年11月哈馬斯襲擊以色列造成1200人死亡,並引發以色列入侵加薩後,兵險最高曾創下超過2%的最高紀錄,而情勢十分危急時,保險公司會拒保。
|
|
最新消息 : 〈航運指數〉加班船太多 美西運價重挫逾26% SCFI轉跌
|
| 於 2025年06月16日 08:24:04 (358 次閱讀) |
鉅亨網記者王莞甯 台北 2025年6月13日 週五 下午4:35
上海航交所今 (13) 日公告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 (SCFI),終結連 5 漲,較上周下滑 152.11 點或 6.79% 至 2088.24 點,歐洲線反彈,但美西線重挫進而造成 SCFI 回檔;然而,以色列空襲伊朗,伊朗也回擊,貨攬業者指出,若戰事擴大造成油料成本上揚,進而提高船公司成本,運價勢必再往上。
貨攬業者說明,美西線本周運價重挫達 26%,主因在加班船太多,不排除運價還會有約 500 美元的修正空間,而美東線因直客較多、且較少加班船,表現相對穩定,僅回跌約 2.8%。
反觀歐洲線供給減少,因有些船舶調去美國線、有些繞行船舶尚未抵達,運價反彈約 10%,惟須留意,也可能是短暫現象。
本周遠東到美東每 FEU(標準 40 呎貨櫃) 報價較上周回跌 194 美元至 6745 美元,跌幅 2.8%。
美西線每 FEU 報價則是重挫 1486 美元,來到 4120 美元,跌幅多達 26.51%。
受到國際關注的最新事件為,以色列周五清晨對伊朗發動空襲,震驚國際社會,伊朗立即展開報復,市場憂心引發中東地區的全面戰爭。
貨攬業者對此解讀,目前看起來空運短期受影響較大,而船公司先持續繞行觀察中東局勢變化,若以伊開戰,恐會拉高油價,並使運價勢必再往上走。
|
|
最新消息 : 貨櫃三雄Q3營運恐不穩! 搶貨潮「加班船太多」美西運價暴跌逾26%
|
| 於 2025年06月16日 08:21:00 (297 次閱讀) |
周刊王CTWANT |李佳諺 2025年6月16日 週一 下午12:25
「搶貨潮」爆航商低價搶貨,加上關稅休兵可能延長,美方貨主轉觀望,美西線運價雪崩,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結束連五漲,指數為2088.24點,下跌152.11點、跌幅6.79%,四大航線,遠東到美西跌幅最高,達26.5%,貨攬業者表示這可能衝擊貨櫃三雄第三季營運,今(16)日長榮(2603)股價為242元、漲幅1.26%,萬海(2615)為101.5元、漲幅0.50%,陽明(2609)則為73.3元、跌幅1.08%。
貨量緊縮、運力大增情況下,航運業受影響的包括長榮、萬海、中遠、韓新、ONE等多家國際航商,6月中旬起的美西線報價均大跌,每大櫃下探3000美元,貨攬業者預期,6月中旬起運的訂單,將反映在航商7月後的營運數字,且指出,美國線占亞洲貨櫃海運量六成,又以美西航線為大宗,因關稅戰休兵,航商將運力調往美西線,在貨量暴起暴落下出現運力過剩,致使運價急速回落,上週開始發酵。
貨攬業者指出,美西貨量下降,美國線又出現一波出貨潮,美西線加班船太多,致運價大幅修正,本週可能再修正500美元,美國東岸因直客較多,運價得以維持,歐洲因供給減少,有些船調去美國線,有些繞行還沒回來,運價持續上漲逾1成,但也可能是短暫現象。
依最新報價,遠東到歐洲運價每20呎櫃為1844美元,上漲177美元、漲幅10.62%,到地中海每20呎櫃為3190美元,下跌112美元、跌幅3.39%,到美西每40呎櫃為4120美元,下跌1486美元、跌幅26.51%,到美東每40呎櫃為6745美元,下跌194美元、跌幅2.8%,到日本關西、關東分別為315美元及320美元,而到東南亞每20呎櫃為455美元,上漲9美元、漲幅2.02%,到韓國下跌2美元,為136美元、跌幅1.45%。
現貨運價因部分航商提前下修運價,導致SCFI報價終止連五漲,業內指出,原本預料以伊衝突雖然讓歐線運價續漲,也可能牽動全球海運附加費行情,主因是以色列與伊朗兩國衝突升高,原油價格恐飆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將提升航運成本,但後續仍得依國際情勢而定。
|
|
最新消息 : 捷星日本不受影響!澳航要關新加坡廉航「捷星亞洲」 500人丟飯碗
|
| 於 2025年06月11日 09:58:03 (303 次閱讀) |
2025/06/11 11:43:52 經濟日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澳洲航空(Qantas Airways)宣布,將關閉20多年前建立於新加坡的廉航品牌捷星亞洲航空(Jetstar Asia),主因是供應商成本暴漲、機場費用高昂,以及區域競爭加劇。澳航預計會把在新加坡的機隊全數調回澳洲,以便在更有利可圖的航線上獲得更高的利潤,但這項決定將導致500名員工失業。
捷星亞洲面臨營運成本急遽上升的壓力。澳航執行長Vanessa Hudson表示:「部分供應商成本甚至增加高達200%,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捷星亞洲的成本結構。」
新加坡機場的高額費用也加重營運負擔。在止於6月30日的本年度,捷星亞洲預估稅前虧損3,500萬澳元(約2,276萬美元)。
疫後亞洲航空市場快速復甦,捷星亞洲的競爭對手,包括新加坡航空旗下的酷航(Scoot)、馬來西亞的亞航(AirAsia)和越南的越捷航空(VietJet),紛紛擴張運力,結果導致市場供過於求,票價持續下探,捷星亞洲的16條區域航線獲利能力大幅下滑。
關閉的決定將導致大約500名員工丟掉飯碗,澳航承諾發放遣散費並提供轉職協助。
現有的13架A320客機會調往澳洲和紐西蘭使用,包括替換掉澳洲本土捷星航空目前使用的昂貴租賃飛機,此舉可釋放大約5億澳元的資金,重新投入集團核心業務。
捷星亞洲將逐步縮減航班,預計7月31日全面停運,受影響旅客可獲得全額退款或改簽其他航空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澳航的其他廉航業務,包括澳洲本土的捷星航空(Jetstar Airways)和日本的捷星日本(Jetstar Japan)國際航線都不受影響。
|
|
最新消息 : 散裝輪擦撞高雄港!善後到一半…又掀湧浪釀1船沉沒、1船纜繩斷裂
|
| 於 2025年06月10日 02:24:38 (275 次閱讀) |
三立新聞網 2025年6月10日 週二 上午9:15 社會中心/陳弘逸報導【06:05出稿;09:10更新內文】
高雄港昨晚(9日)驚傳船舶事故! 新加坡航商所屬的散裝貨輪「明鴻號」出港時,不慎撞上港區碼頭轉角處,導致監視器柱子受損,港務局拖船執行善後工作時,又掀起大浪,連帶波及停泊在旁的小艇「台船8號」及「台船12號」;導致台船8號當場沉沒,台船12號也因浪湧衝擊,纜繩斷裂,岸電纜線受損。所幸,整起事故,無人傷亡,詳細事故原因,仍待釐清。
這起事故發生於昨天(9日)晚上7時10分,正要出港的散裝貨輪「明鴻號」不明原因撞上港區碼頭轉角處,連帶波及港邊監視器柱子;為協助善後,港務局出動拖船作業。
未料,作業過程中,掀起湧浪,波及停泊在附近的「台船8號」及「台船12號」;導致台船8號當場沉沒,台船12號也因浪湧衝擊,纜繩斷裂,岸電纜線受損。所幸,整起事故,無人傷亡,詳細事故原因,仍待釐清。
關於這起事故,中鋼運通公司澄清說明,「明鴻號」所屬船東為新加坡航商,中運公司承租該船舶於6月9日完成鐵礦砂載運卸料後,雙方承租合約即已結束。
不過「明鴻號」返程出港撞到台船碼頭事故,將由航港局進行調查,中運公司已通知新加坡船東,船東保險公司將出面與相關單位協調處理後續事宜。
|
|
最新消息 : 萬海旺春輪貨櫃爆炸18人獲救5人傷!印度搜救蹤4船員含2台灣人
|
| 於 2025年06月10日 01:49:50 (289 次閱讀) |
Newtalk新聞 |張柏源 綜合報導 2025年6月10日 週二 上午6:02
萬海營運的WAN HAI 503旺春輪9日在印度西岸航行期間發生火警意外
[Newtalk新聞] 萬海航運營運營運的WAN HAI 503旺春輪9日在印度西岸克勒拉邦(Kerala)外海航行期間發生火警意外,船上發現濃煙並通報失火。船上22名船員中有18人獲救,4人失聯含2名台灣人,印度海岸警衛隊徹夜搜救的4位失聯船員,獲救船員則由印度海軍船艦後送,至於意外具體原因需進一步釐清。
綜合外媒報導,萬海航運所營運的WAN HAI 503 旺春輪一共有22名船員,其中6人是台灣人。7日晚間從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Colombo)駛離,原本預計10日抵達印度大城孟買(Mumbai),但9日上午發生火警,印度海岸警衛隊飛機拍攝的照片顯示,船上冒出濃濃黑煙,貨櫃似乎被強烈的爆炸力道拋出,導致40個貨櫃墜入阿拉伯海(Arabian Sea)。
目前有18人獲救,其中有5人受傷,都非台灣人,其中1人傷勢較重,但意識清楚。他們乘救生艇和救生筏棄船後,被前往協助的商船MV ONE MARVEL救起,被送到印度海軍艦艇「蘇拉特號」(INS Surat)上,抵達印度南部港市芒格洛爾(Mangaluru)後再被分送到不同地方安置。失蹤的4名船員包括2名台灣人、1名印尼人及1名緬甸人。
駐印度代表葛葆萱表示,代表處接獲訊息後,已第一時間請求印度政府協助,印度軍方也已回覆將盡全力協助救援。印度國防部在聲明中提到,懸掛新加坡國旗的貨輪WAN HAI 503船上傳出火警,印度調派一艘驅逐艦前往協助。這艘268公尺長的貨櫃船在距離貝伊波雷港(Beypore Port)約78海里(約144公里)處起火。
|
|
最新消息 : 拉貨效應…5月出口創高 年增38%
|
| 於 2025年06月10日 01:39:01 (274 次閱讀) |
2025-06-10 04:18 經濟日報/ 記者 邱琮皓 /台北報導
財政部9日公布5月出口517.4億美元、創史上單月新高,年增38.6%、遠優於預期,為連19紅。
財政部昨(9)日公布5月出口517.4億美元、創史上單月新高,年增38.6%、遠優於預期,為連19紅,主因對等關稅暫緩下,拉貨潮猛烈,財政部形容出口熱度彷彿「盛夏」,但因需求提前兌現,下半年將面臨較多逆風,出口的秋天也可能提前到。
財政部昨日公布5月出口,首度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年增38.6%,為近15年以來單月最大增幅。財政部指出,主要可歸功於三項因素,第一,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等創新運用商機持續激發剛性需求;第二,部分科技產品新品周期已陸續啟動;第三,最關鍵因素是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暫緩實施、延後90天,海外客戶趁這段時間加大拉貨力道。
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美國對等關稅豁免期至7月9日,6月仍會有一些提前出貨潮,現在看到較有指標性的電子零組件,或資通與視聽產品等需求仍持續強勁,因此較主計總處更樂觀看待6月出口,預估出口年增幅度落在15%至25%之間,規模值為457億至499億美元,將是連20紅。
蔡美娜表示,主計總處5月底大幅調高今年上半年出口預測值,年增率為22.6%,總規模上看2,757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最高。財政部對於預測值達標機率相當樂觀,但也因部分客戶需求已提前兌現,換句話說「出口的秋天也就會提前到」。
在主要貨品中,5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以198.9億美元攀升到歷年單月新高、直逼200億美元,連續第二個月超越電子零組件。若將資通與電子零組件兩大貨品合併來看,5月已占總出口的七成二、年增率高達62.5%;反觀傳產貨類目前占比已不到三成,年增幅僅1%,在總出口占比愈來愈低。
另外,5月進口表現也不錯,來到391.3億美元,年增25%。蔡美娜解釋,主因科技產業鏈國際分工,加上出口引申需求活絡,及半導體設備等資本性採購大幅成長,在出、進口互相抵消後,5月出超126.2億美元,也寫歷年單月最高。
|
|
|